张珊珊(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时间:2016-05-03浏览:281

个人简介

张珊珊,1977年1月10日生,江苏涟水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1997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该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神经语言学方向研究生,2000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研究人员。近年来在《外语与外语教学》、《语言科学》、《语言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数篇。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3FYY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12YJA740106)等课题。获得江苏师范大学第七届教学优秀奖、江苏师范大学先进工作者等奖项。先后讲授过《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普通话基础与训练》、《第二语言习得》等本科生课程和《语言习得专题研究》等硕士研究生课程。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具有工匠精神的好老师,做走在学术前沿的科研工作者。

教研创新,践行“工匠精神”

“业不精,为师是大忌。”我深知,教学的前沿性和学术性来自于坚实的专业基础,而学术发展日新月异,学术研究工作一天不能懈怠,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前沿的学术研究无疑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因此,教学科研工作中,我都用“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学术研究精益求精、治学态度严谨科学;教学中,我用前沿学术思想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先后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两项省部级项目(一项教育部一般项目和一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项校级科研和教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积极参与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等学科建设工作。我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神经语言学和儿童语言习得,在科研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跨学科的研究需要多门学科的知识背景,神经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我来说,的确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我一直要求自己要谨慎、要有耐心、要坚持,不懂就要承认,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疏忽,而且一定要了解国际学术研究的最前沿,经过数年的努力和积累,研究能力逐步提升,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得到了学界同行的认可,在一次学术交流中,我还收到了来自美国德克萨斯一高校合作研究和赴美任教的邀请。

在培养人才方面,我用前沿的学术思想来引领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不例外。这些年,我深入指导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指导学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如指导2010级本科生王歆婕等同学获得了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1.5-3.5岁儿童普通话变调规则习得的调查研究”,从项目申请、展开研究、采集数据、撰写论文到项目结项,我投入了大量精力,最后研究成果发表在CSSCI期刊《语言文字应用》上,但研究过程的确不容易,由于被试儿童年龄小而实验又需要人数多,我就带领课题组同学跑了二十几家亲子园和幼儿园,有一次下大雪,仍坚持去采集数据,回来时已经大雪封路,根本打不到车,只能走回学校,回来后所有人的鞋都湿了,但这些并没有让同学们丧失斗志,反而培养了他们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2012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资格之前,我一直担任我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神经语言学方向、语言习得方向)的副指导老师,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十多个。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孩子不满周岁,我的身体状况也不好,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我还负责指导3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数工作都只能放在晚上,我经常批阅论文到凌晨三四点,学生的事情马虎不得,更拖不得,我一直这样提醒自己,家庭事务再多也不能耽误学生一件事情。我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不仅有多篇都被评为校或院优秀论文,而且有的论文后来正式发表了,我也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除科研能力的培养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应用能力等,如在失语症和自闭症语言研究过程中,我让学生深入到康复医院和自闭症康复机构,学习自闭症患者语言的康复和治疗,这不仅服务于科学研究,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使其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教书育人,无私奉献

“德不高,为师是大害。”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从走上教师岗位开始,我就时刻提醒自己必须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中,我作风端正,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积极探究教学方法,寻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教书育人是我的基本使命,是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语言科学学院(现为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成立后,我先后讲授过《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等多门本科生专业课程和《语言习得专题研究》等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我院建院时间短,教师人数少,教学任务重,建院初期几乎每个学期就要开新课,最多的时候我一个学期同时开设两三门新课,教学压力可想而知。生完孩子后,我身体状况非常糟糕,甲状腺炎、失眠以及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困扰着我,这些疾病使得身体抵抗力严重下降,咽炎、感冒反复发作,为了不耽误学生课程进度,我经常靠打点滴来保证上课的正常进行,但因为过度依赖点滴,后来严重到连点滴都不太管用,有次重感冒引起咽喉炎,我仍旧坚持上课,最后导致完全失声。尽管这样,我从没因为怕累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都认真完成。教学中我还积极思考教学改革和创新,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依托江苏省优势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培育建设点等建设的特色专业,在学院“发挥学术、学科交叉优势”等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我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引进先进教学理论和人才培养理念,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以最新教学研究成果引领专业建设,针对《现代汉语》等不同课程总结摸索出了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和实践训练法相结合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同时主持了一项校教学研究课题,参与编写教材两部,并积极参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语言科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我的努力和付出,换来的是优异的教学成绩、学生优良的课程成绩和学生的爱戴。因为突出的工作业绩,我获得了校第七届教学优秀奖,先后多次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我所在的团队在2012年也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了“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无私奉献是我对待学生时遵循的准则:要毫无保留地传授专业知识,要用博大宽广的胸怀无私地关爱学生,对学生的付出不索取任何回报。12年来,我担任过班主任、专业课老师、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本科生论文指导老师、学生科研项目指导老师、实习指导老师等多种各样不同的角色,是老师,但更多时候我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后,我们讨论选题、争论问题,经常通宵达旦。担任2010级对外汉语本科班的班主任后,我经常同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希望能够用科学的人生观引导他们,用专业知识武装他们的精神,用无私的爱帮助他们,在我的带领下,班级形成了非常高的凝聚力,学生积极进取,在校期间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多项奖励,班级也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毕业后,十几位同学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同学去了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外名校继续深造,还有同学赴香港攻读硕士学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爱本就是一种无私的爱,我始终认为,学生的成长对老师来说就是最大的回报。

点击查看原图

张珊珊老师在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