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平(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时间:2016-05-03浏览:

沈正平教授简介:

男,1961年4月生,江苏宝应人,中共党员,二级教授,现任淮海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和城乡规划。所授课程为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研究生)、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研究生)、区域分析与规划(本科生)。

1979—1981年就读于原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期间,先后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专业分别为区域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曾赴日本京都大学、流通科学大学,韩国首尔市立大学、中央大学,西班牙格鲁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大学,意大利卡托利卡大学以及香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从事高校工作35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专业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于1990年、1996年、2002年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1998年、2003年被确定为江苏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2002年、2006年被确定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05年、2006年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学科带头人,2008年被确定为省哲社科学研究基地(江苏省淮海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区域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2009年被中国矿业大学增补为博士生导师,2011年被确定为省重点(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2013年被确定为首批江苏高校社科优秀创新团队(区域政策与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2014年被确定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重点序列学科(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学科带头人。2003年担任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淮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2008年担任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2009年兼任淮海发展研究院院长;2015年担任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共江苏省委决策咨询专家;担任《人文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杂志编委、《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

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含重点、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5项(含重大、重点项目各1项),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承担服务于地方发展课题数十项。独立和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独立和合作出版著作6部,完成有影响的调研报告十余份,其中2份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获得省级科研与教学成果奖励10多项。其中,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应用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所指导的2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先后获徐州市、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蚕丝烛泪,桃李成蹊。沈正平教授从教至今已30余年,受过他教诲的学生早已不计其数,他们当中有的像沈教授一样走上了教师岗位,有的成为了人民公仆,有的则潜心学术,在专业领域砥柱中流,可谓德育桃李,满园芬芳。这30余年来,他始终秉承着传道授业、育人为先的信念,对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对学生认真负责、谆谆善诱,得到了同事、学生及家长的高度称赞,也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认同。师德垂范,当之无愧。

点亮烛光,照亮他人。沈正平教授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坚持严于律己,无论做人处事,他都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完善自己的德行。他相信师德就像一盏红烛一样,点亮烛光,可以照亮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豁达通透,也能照亮他人,让他人感受人性的光辉。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对工作的认真近乎苛刻,有一次撰写某项目课题申报书,为了精益求精,他连续两天晚上没有睡觉,学生们希望他能注意自己的身体,劝他早点去休息,他只是说“我不累,自己做的材料自己都看不过去怎么能让他人信服?”完成申报书的修改后已过中午,此时的他甚至连早饭和午饭都没来得及吃,也顾不上休息,又赶往泉山校区参加学校的会议。

身为淮海发展研究院院长和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自身科研任务也十分繁重,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而又得不到充分休息,他患上了高血压等疾病,时常感到头晕不适,同事们和学生们都劝他修养一段时间,他总是说:“等忙完了这一阵子,就去看看医生。”这句话从去年的秋天说到了今年的春天,他却一直没有空闲的时候。即使这样他也丝毫没有给自己“减负”,依然孜孜不懈,奋战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

点亮灯塔,照亮航路。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经常讲,要想做事,先学做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他又以身作则,像一座灯塔一样,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平日里,沈老师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他一直注重身教大于言传,从身边小事做起,善于在生活点滴中启发学生,给学生人生的教益。例如和学生一起吃饭时,他倡议大家积极参与“光盘行动”,不要浪费。刚开始学生们常常会说吃的太饱了,但沈老师会和学生比赛吃饭,“你看,我都吃了三碗了,你们也得吃三碗呀!”,一片欢声笑语中,珍惜粮食的习惯就自然养成了,而且学生们逐渐把这种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扩散到自己身边的同学当中,影响了更多的人。

他总是抓住一切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除了日常学习指导外,即使是在外出调研的途中,他也会不辞辛苦地向学生们讲述研究地概况和发展历程,力求能让学生在实地调研前对研究区域有一定了解,提升学习调研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他总是尽一切可能创造有利条件,有一次学生们想去参加一个地理学前沿的学术论坛,虽然报名时间已过,但他仍亲自联系会务组,让学生能够前去学习。沈老师不光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他的学生都知道,如果平时要回家或者有出行计划,一定要跟他说明,因为他十分担心学生的安全。他也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当他得知一个学生的父亲患病去世后,便主动找来了这个学生,与他促膝长谈,劝慰学生及时走出悲痛,鼓励他好好学习,不要荒废了学业。他还主动提出向学生提供经济帮助,此后更是经常关心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这慈父一般的温暖让学生十分感动,此后学习不仅没有落下,反而化悲痛为力量,进步得更快。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体现沈老师在对待学生上的细心、耐心和爱心。

  春风化雨,汇聚成海。沈正平教授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忠诚教育、立德树人的坚守贯穿于他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点滴,这点点滴滴师德的甘露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年轻的田野上浇灌希望的种子,又汩汩汇聚奔流,终将载起梦想、泽润社会。


点击查看原图


沈正平老师接受电视台采访。